宜都融媒訊(通訊員 秦立)地名是歷史文化的“活化石”,然而隨著社會飛速發展,部分具有較大文化價值的老地名卻不斷消失。近年來,宜都市結合街路巷命名、更名工作,對部分已消失或式微的老地名積極展開挖掘與利用,重啟一批有價值的地名,在賡續歷史文脈的同時實現了對老地名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2023年,在對宜都化工園主要道路進行命名時,宜都就復活了“宜陽”“募旗山”等具有濃厚歷史文化底蘊的老地名,也復活了“官坪”等普通歷史地名。
清康熙三十六本《宜都縣志》載:明萬歷丙子年,改宜都城南門“迎薰門”為“大觀門”。門外題額:“宜陽古郡”。宜都化工園主干道宜陽路位于現宜都城南外圍,既符合其歷史上大致方位,又暗示宜都為古郡名鎮,曾為一代郡治。
募旗山,海拔236米,是宜都化工園所在地域的重要地標,也是三國時期遺存的古跡。清同治版《枝江縣志·古跡》載:“募旗山,縣南二十里,相傳漢壽亭侯(關羽)募軍樹旗此山?!保ā翱h”指故枝江縣城,現屬宜都市枝城鎮轄區)。古時山頂建有寺廟,新中國成立后才拆毀,歷代文人曾在此留下詩詞文賦。宜都將化工園內一條臨近募旗山的道路命名為募旗山路,在傳承地方歷史文脈的同時方便居民群眾對化工園地理方位的認知。
宜都化工園部分區域原是枝城鎮官坪村所轄官坪居民點所在地。古時,官坪有雜貨鋪、鞭炮鋪、鐵匠鋪等四五家店鋪,一條小街,位于枝城鎮洋溪村石灰窯至陸城街道及五峰山區騾馬大道旁,從洋溪向五峰山馱運石灰的騾馬絡繹不絕。隨著宜都化工園的建設,除“官坪”村名尚存外,“官坪”地名已經消失。宜都將化工園經過故官坪居民點所在地的道路命名為“官坪路”,保持歷史地名的延續性,為故官坪居民點村民保留一絲鄉愁。
自2023年宜都市被湖北省民政廳確認為“鄉村著名行動”省級試點單位以來,宜都市民政局更是致力于挖掘使用各類各具特色歷史文化地名,推動地名為基礎設施建設加分、為鄉村振興助力,讓老地名在21世紀的今天煥發新活力。
(責編:向姝 李華 審核:黨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