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融媒訊(通訊員 廖雙)近年來,得益于宜都市努力推進濕地保護和恢復工作,提升濕地生態功能,實現濕地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生物多樣性不斷提高,濕地效應逐漸顯現,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秋沙鴨連續十年在宜都長江和清江流域、龍湖濕地公園、官洲島等水域越冬,白鷺、黑鸛、黑鳶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頻頻現身。
堅持系統治理,促進和諧共生。2015年起,宜都陸續啟動兩湖(貴子湖和南樁橋湖)、天龍灣濕地、龍湖治理項目。利用湖區現有資源,探索“水面+水體+底泥”的全方位立體水生態修復集成技術,集小微濕地和湖泊治理、生態科研、水生植物保護于一體。治理后的濕地“搖身一變”,成為水生態修復與濕地產業發展的范本。如今,天龍灣成為國家濕地公園,貴子湖形成“水生蔬菜+立體養殖+庭院景觀”發展模式,花、草、魚、蝦、蟹和諧共生。
強化剛性約束,確保履職到位。2023年,宜都市第九屆人大常委會對市政府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情況提出審議意見,建議構建由市政府牽頭、多部門協同的濕地保護工作機制,組成聯合執法體系,并將濕地保護納入河湖長制工作考核,考核結果運用到黨政領導綜合評價中,推進各地主動履職和濕地保護任務落實。
營造良好氛圍,發揮綜合效益。加大濕地宣傳力度,發揮濕地公園教育和教育優勢。與“濕地日”“愛鳥周”“野生動植物保護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等結合,采取志愿服務、公益宣講、繪畫、宣傳片等多樣形式,提高公眾的知曉率和參與度。處理好濕地建設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同時,以聯合執法體系為抓手,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在業務辦理過程中強化法律宣傳,在挖掘濕地經濟效益的同時釋放最大生態效益。
濕地不但具有豐富自然資源,還具有良好環境調節功能和生態效益,保護濕地就是保護人與自然共同家園。接下來,宜都市將建立更加完備的濕地保護修復和生態補償機制,推動保護與開發良性互動。
(責編:向姝 李華 審核:黨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