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融媒訊(通訊員 曹亮)今年以來,宜都市以深化共同締造為重點,巧用“三治”抓引導、活用“三法”抓落實,實用“三心”抓精細,以久久為功的實干精神,形成“政府部門 + 城管、社區(村)、小區(組)、黨員(居民)代表”的“1+4”垃圾分類工作聯動機制。
以“三治”抓引導,實現宣傳全覆蓋。構建“社區大黨委—小區大支部—樓棟黨小組—單元黨員中心戶”四級組織架構,成立基層環境衛生管護志愿服務組織,匯聚多方力量,推進共同締造成果轉化。一是以法治為依托。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湖北省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宜昌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倡導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強化源頭減量措施,明確垃圾分類投放是垃圾產生者的基本責任和義務,增強垃圾分類制度剛性,為垃圾分類從倡導宣傳轉變為強制落實奠定堅實基礎。二是以自治為紐帶。以社區(村)為單元,以網格(組)為抓手,成立由社區工作人員、物業代表、居民代表、黨員志愿者等組成的垃圾分類居民議事會,將垃圾分類民主協商事項融入每月居民議事中,以此提高市民參與垃圾分類工作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自治作用。三是以共治為抓手。發動市直部門、物業企業、業委會、黨員、志愿服務隊等多方力量參與做好垃圾分類民生實事,針對各小區和居民點位實際,完善貼合民心民意的具體方案,建立保潔、保安、保綠工作人員垃圾分類工作培訓機制,優化垃圾分類反饋整改措施,健全垃圾分類巡查監督體系,建立垃圾分類“紅黑榜”備案制度,督促市民自覺遵守垃圾分類投放制度。
以“三法”抓落實,實現硬件全落地。針對各區域不同情況,結合群眾需求,區分小區屬性研討破難辦法、區分重點調整環衛設施布局、區分人員特點整合“撤桶并點”。一是采取“拉單列表法”。將城中村、老舊小區、老街區、商住小區、城郊接合部、農村區域村民集中區梳理列表,明確城管、農業農村和街道(鎮)干部以及社區(村)工作人員責任區域,并為每個重點區域繪制明細表,注明垃圾分類設施設置點位,備注重點區域垃圾日產生量、人口數及常見的環境衛生類問題,確保設施建設期間底數清、進度明。二是運用“一線工作法”。組成“城管干部+社區工作人員”雙人工作組,不定時到居民小區開展入戶走訪活動,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建議,列出設施建設滿意度清單,將滿意度較低的點位單列入表,協調物業企業、業委會、志愿者等多方代表召開“廣場會”和“板凳會”,圍繞解決實際難題,拿出破解“新答案”。三是踐行“典型引路法”。深化“小手拉大手”垃圾分類進校園活動,推動垃圾分類實現由校園帶家庭到家庭帶小區的轉變,開辦微信公眾號垃圾分類宣傳專版,提高垃圾分類“積分兌獎”普及率,加大垃圾分類“環保銀行”建設力度,定期向居民通報垃圾分類“紅黑榜”,廣泛宣傳垃圾分類“優等生”,做好垃圾分類“積分”在“環保銀行”的運用,多措施激發市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
以“三心”抓精細,實現環境全改善。繪制一張垃圾分類“多維表”,一表附著垃圾分類設施周邊人數、地域、垃圾量、居民意見、減量要求等要素,構建環境衛生管理系統圖。一是貼心傾聽群眾意見。完善“城管進社區”的“城管+”服務體系,針對垃圾分類工作,落實“信息采集、訴求受理、巡查走訪、便民服務、政策宣傳”等職責,建立以“街道(鎮)干部+社區工作人員+網格員”為成員的工作專班,聯系業委會、居民議事機構等組織,創新開展“群眾說事點”和“民情溝通日”工作機制,讓群眾有“愿”“怨”及時落實整改。二是鐵心督查工作落實。按照垃圾分類設施建設“三有”“五有”標準,構建“業務骨干包街道(鎮)、街道(鎮)干部包社區(村)、村(社區)工作人員包小區”的“三包”責任網絡,嚴格對照標準推進建設;運用雪亮工程、“數字城管”監控網絡,強化垃圾轉運環節常態化監督管理,杜絕垃圾混裝混運;形成收運員、監督員、處理員的“三員”監督責任制,加強運輸車輛和中轉站日常工作互評互查力度,建立問題清單庫,形成監督整改全流程閉環,提升從業人員垃圾分類業務能力。三是細心回評工作標準。實行機關事務服務中心+城管+環保+街道(鎮)+多個社會組織的“4+N”一體化垃圾分類工作回評模式,制定社區(村)及物業企業“統籌+配合+個性”的垃圾分類工作責任清單,搭建垃圾分類法治宣傳、常識科普、質效評估、收運監督等群眾參評平臺,引導群眾參與垃圾分類日常監督、設施建設運行反饋及收運服務評估,做到常態走訪知民情、組織民議匯民智、高效辦理解民憂、快捷回復暖民心、回訪互評知民意。
(責編:向姝 李華 審核:黨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