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融媒訊 近年來,宜都市將秸稈綜合利用列為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新橋河小流域綜合治理的重要內容,建立健全秸稈收儲運體系,如今以15萬噸秸稈為紐帶的新興產業逐漸發展壯大,推動了秸稈還田+離田+收儲運用與“五化”利用的有效銜接,秸稈綜合利用率不斷提高,常年達到95%以上,助推鄉村振興和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宜都全市耕地面積21.34萬畝,秸稈產生總量15.1萬噸,目前綜合利用量約為14.4萬噸。主要通過以下5種方式綜合利用:一是肥料化利用,主要表現為秸稈直接還田,利用量約10萬噸,占總利用量69.4%;二是飼料化利用,利用量約3.6萬噸,占總利用量25%;三是燃料化利用,利用量約0.73萬噸,占總利用量5.16%;四是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利用量約0.07萬噸,主要表現為作食用菌基質,占總利用量0.44%。
還田培肥地力,促農業增產增效
秸稈還田在杜絕秸稈焚燒所造成的大氣污染的同時,還有增肥增產、改良土壤的作用,有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近年來,全市油菜、玉米秸稈通過覆蓋、翻壓、機收粉碎等方式就地還田,按每畝耕地有效還田農作物秸稈300-500千克計,連續三年秸稈還田,可增加土壤有機質0.2-0.4個百分點,可增產糧食10%-20%,按宜都每年還田面積30萬畝測算,效果非常顯著。
水稻秸稈粉碎還田
培育培強主體,打通秸稈離田利用瓶頸
為提高秸稈離田利用率,宜都市打通秸稈回收利用的難點堵點,將“還田”單一利用變為“還田+離田+加工”多元利用。近年來,宜都通過培育秸稈收儲運用主體,成功打通秸稈離田利用瓶頸,成效顯著。
主體回收利用玉米秸稈作飼料
一方面政府高度重視,出臺獎補政策。下發宜都市《2024年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實施方案》,明確秸稈綜合利用工作機構以及鄉鎮(街道)和市直部門的職責。同時,市政府制定扶持激勵政策,政策涉及兩個方面:一是對收儲利用達到200噸以上的主體按50元/噸進行補貼,對小流域綜合治理示范區內的粉碎還田的主體按20/畝元補貼;二是對當年采購補短補弱機械設備的,在兌現上級農機補貼政策基礎上再疊加補貼到總價的50%。
驛馬沖村迎春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吳立春分享秸稈收儲運工作經驗時說,今年的秸稈收儲工作從7月中旬開始,合作社4臺秸稈粉碎機、1臺秸稈打捆機“全員出動”,按0.12元/斤收儲秸稈進行粉碎、打包、黃貯……預計今年合作社共可收儲1300多噸秸稈,除自有100多頭肉牛消耗近千噸外,剩余秸稈可作飼料按450元/噸價格銷售給周邊養殖大戶。
今年,迎春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等15家秸稈收儲運用主體共享受市財政兌現的2023年度秸稈收儲利用補貼資金107萬元,相關主體享受購置農機設備補貼27萬元。
機械作業打捆回收水稻秸稈
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秸稈收儲運用體系,推進“五化”綜合利用。按照“就近就地、劃片收儲、集中轉運、規模利用”原則,通過“農戶+主體+收儲點+利用企業”“村工作專班(一臺車+3個人)+到田收集+收儲點+利用企業”等模式,建立健全“組有堆放點,村有收貯站,鎮有收儲中心,市有利用企業”四級收儲運用體系。推廣運用枝城鎮、五眼泉鎮“積分管理”制度,聯動環保超市兌換農資、日用品,充分調動農戶積極性。
探索利用新方式,打造“多元化”利用格局
宜都市農作物秸稈以肥料化、飼料化利用為主,為豐富秸稈綜合利用方式,下來將著重推進秸稈燃料化利用,以進一步構建合理高效的利用格局。目前,宜都市現有宜都佳誠再生資源開發有限公司、宜都綠能星環??萍加邢薰?、宜都南樺新能源有限公司等生物質燃料利用加工企業。計劃通過招商引資,引入一批“燃料化”利用加工企業,擬于今年年底投產使用的宜都聚源熱能有限公司,年消化秸稈量超40萬噸,能夠完全消納該市每年產生的農作物秸稈,助推全市秸稈“燃料化”利用步上新臺階。
(責編:李華 向姝 審核:黨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