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融媒訊 宜都市高壩洲鎮清江庫區,三面環水,與對岸的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磨市鎮只隔一線清江水。
庫區內鄢沱村、青林寺村里約80戶農戶與長陽存在姻親關系,不少長陽籍村民在宜都務工,兩岸百姓聯系密切,多年來兩岸村民靠乘船過江出行,走親訪友。
今年以來,宜都市地方海事中心在日常巡查過程中,發現多起長陽籍農用船舶非法載人,在鄢沱渡口附近水域靠泊上岸。該中心工作人員多次向船主宣貫安全常識,勸告乘客選擇客渡船安全出行,但此行為屢禁不止。
為破解這一水域安全監管難題,針對水域交界、職能交叉和船舶流動性大等情況,宜都交通海事部門主動作為、協調各方,堅持以“共建共治”推動實現“共享共贏”,主導聯合監管合作,聚焦“一個目標”,建立“三項機制”,明確“三種方式”,積極探索共管水域農用船舶“1+3+3”的安全監管新模式,全面推進水域農用船舶聯合監管。
確立一個合作目標
為有效打擊宜都、長陽兩縣交界水域農用船舶違法載人行為,進一步加強兩縣水域船舶安全監管合作聯動機制,雙方交通海事部門經過現場踏勘、會議協商、聯席座談,最終達成“交界水域無盲點、船舶監管無邊界、執法打擊無死角”的交界水域農用船舶安全監管合作目標,全面提升“交界水域”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建立三項合作機制
一是聯合執法機制。協同兩岸交通海事部門、交通執法部門、漁政部門、公安部門及屬地政府,發揮各自專業領域優勢,在防范船舶碰撞、治理“三無”船舶、留用船舶,通過水域巡航、陸域巡查的方式,直奔鄢沱渡口、青林寺渡口、長陽南岸坪渡口、柳津灘村等重點區域,對農用船舶非法載人行為進行全域摸排,并現場核查水域內系留及過往船舶是否有船名、是否有船舶登記牌號、違規漁具、涉嫌載客行跡等,實施“逐地逐船、聯合認定、定點處理”,并形成兩縣各部門每季度聯合執法不少于1次的常態化機制。
二是信息聯動機制。以信息共享為前提,打造線索互聯互通聯絡網。針對檢查管理中發現的違法行為,第一時間通過傳真、電話、微信等方式,準確、及時、規范地通報至船舶所在縣的交通海事部門。加強相互之間執法協同配合,共享船舶信息,提升治理效果。
三是聯合通報機制。暢通通報渠道,推動執法信息共享到位。充分運用船舶協查等內部信息通報渠道,推動農用船舶違法載人行為信息通報、處置、共享的全鏈條運行。對農用船舶涉嫌違法行為的案件,通過公函等方式通報、移送到兩岸相關部門。
明確三種合作方式
宣傳教育互補方式。為防止部分船舶東躲西藏“打游擊”,兩岸交通海事、交通執法、漁政等職能部門根據地域優勢,不分船舶船藉、不分所在水域,動態開展政策宣傳,向廣大船主普及船舶安全常識,教育船主杜絕農用船舶載人行為,引導群眾自覺選擇安全正規的渡船出行。
日常聯合監管方式。采取現場聯合檢查方式,包括聯合巡航檢查、船舶現場監督、查驗復核等,按照管轄范圍由兩岸各單位牽頭開展,其他單位協助配合。
定期協商會商方式。由兩岸交通海事部門牽頭,會同公安、漁政、屬地政府等部門,定期召開交界水域農用船舶安全監管聯席會議,研究解決條塊協作互動中的問題,動態掌握滋生農用船舶載人等亂象的新情況新問題,做到早發現、早預警、早治理,不斷提升協作互動的質效。
(責編:劉娟 向姝 審核:黨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