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融媒訊(通訊員 廖雙)宜都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系統的觀念、統籌的方法,以河湖長制為抓手、流域系統治理為基礎,開展新橋河流域綜合治理試點項目。統籌推進河暢水安、治污凈水、興產富民和美麗家園共同締造等多個項目,全面開展幸福河湖創建。經過系統治理,“曲韻新橋河,富美山居圖”的愿景已初步呈現。
完善長效機制,讓河道管理“嚴”起來。成立小流域綜合治理辦公室,抽調相關部門業務骨干,制定小流域綜合治理規劃方案,督辦項目進度。對宜都市中小河流涉河項目建設監督管理法規制度等進行整理匯編,出臺中小河流涉河項目建設審批辦法。強化農村堰塘建管,出臺當家堰共建共管共享機制。充分發揮河湖長制協作機制,形成多部門聯合執法、聯合審批、聯合監管,充分利用信息化、數字化手段加強涉河項目監管,共同構建水美、岸美、產業美、環境美的新時期和諧水生態環境。
強化工程治理,讓河道基礎“穩”起來。以項目為抓手,以水生態改善為核心,以小切口推動大治理,以“點”上重點突破推動“面”上整體提升。提升枝城鎮三利垸防洪排澇設施,進行河道清淤擴卡、岸坡護砌和阻水橋涵改造等,全面提升沿線排澇能力。幸福渠流域綜合治理整治渠道25km,渠系建筑物40處,新建流域生態補水通道3條,強化行洪灌溉功能。強化堰塘治理為切口,提升末端蓄水灌溉能力。堅持防控治水先行,統籌產業發展和水環境安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推動強基興產,讓流域鎮村“富”起來。守牢1452.63公頃永久基本農田,建成832畝高標準農田,合理開發宜耕后備資源。通過鼓勵流轉有政策、規范流轉有市場、社會服務有組織、規模經營有主體“四有”引領,探索“專業合作組織+農戶”的產業化規模經營模式。依托“宜都蜜柑”“宜都宜紅茶”公共品牌,鼓勵各類龍頭企業打造特色企業品牌,以品牌建設推進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將288廠、油榨坪“三坊”及農事體驗區串聯,整修宿舍提升研學容量,加強與周邊縣市的交流學習,規范統一35家農家樂外部風格,形成當地文旅特色,推動農民創收。
營造共治氛圍,讓流域面貌“美”起來。建立積分獎勵制度,以“積分”兌換小禮品進行獎勵,激發流域內群眾主人翁意識,用小積分激活“大能量”,實現共建共治共享。新橋河小流域首家鄉村環保超市(鄧家橋村)試運營1個月期間,累計回收廢舊物品1000余斤,兌換積分1500分、商品38件。調動社會監督員、志愿者、民間河湖長、鄉賢等多方人員的力量,廣泛宣傳保護水環境的重要意義。鎮村通過屋場會、村莊清潔日、最美庭院、村規民約等方式引導群眾深入參與農村環境整治中來,促進流域水環境保護,共同締造幸福河湖。
(責編:向姝 李華 審核:黨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