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代表 宜都市委副書記、市長 夏明海
省人大代表 襄陽市襄州區委副書記、區長 崔長領
省政協委員 武漢大學藥學院教授 郭鵬 (受訪者供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曹雯
要聚焦強化區域協同融通,促進城市和產業集中高質量發展。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統籌龍頭帶動和各揚所長,統籌硬件聯通和機制協同,著力構建優勢互補、協調聯動的區域發展格局。 ——報告摘錄
產城融合
相互賦能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聚焦強化區域協同融通,統籌推進“人、產、城”融合發展,促進城市和產業集中高質量發展。
2024年,宜都將聚焦流域綜合治理和統籌發展規劃“一張藍圖”,推動城市和產業高質量發展“兩個集中”,走深走實“治水、繪城、綠產、聚人”四條路徑。
治水。實施宜都市流域綜合治理和統籌發展規劃,細化10個五級流域分區、8個子規劃。配套制定三年行動方案,確定29項重點事項、40項重點任務,推進新橋河等小流域綜合治理試點和清江、漁洋河等重點流域綜合治理。
繪城。積極融入宜昌“一城一區”,加快S254復線,漁洋河大橋等項目建設;聚焦老城更新、新城提質,實施城建項目30個,完成投資12億元。優化教育、醫療、文化等資源布局,打造“15分鐘便民服務圈”。
綠產。加快融入“12520”現代產業體系,以新型工業化為支撐,以文旅產業為突破,打造新材料、大健康和高端裝備制造三大產業集群。
聚人。搶抓全省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就地城鎮化試點契機,出臺涵蓋住房保障、農民進城、主體培育、促進消費等綜合性民生支持政策,吸引外出務工回流人員和農業轉移人口到縣城安家落戶。力爭新招引各類人才6000人,培育新型產業工人1萬人。
以產興城
以城促產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過去一年,我省區域發展整體躍升,三大都市圈競相發展,襄陽、宜昌分別位居中部非省會城市第1、第2。
作為襄陽都市圈最大的城區,過去一年,襄州堅持“以產興城、以城促產”,以城鎮和產業集中高質量發展為切入口,積極推進以縣城為載體的新型城鎮化。
加快補齊城市功能短板。城市道路暢通及防洪排澇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占地1000多畝的西灣公園建成開園,補齊了城區生態建設短板。引進了溫德姆花園酒店等一批高端服務業項目,現代化都市成色更足。2023年,襄州城鎮化率快速提升,本地農民加快進城安家,還吸引了3200多名省外人口在襄州落戶。
加快提升城鎮公共服務能力。建立教聯體35個、緊密型醫共體2個。全域公交化改造持續推進,全區11個鎮已有9個通上城市公交,城鎮公共服務能力穩步提升。
加快打造現代化產業園區。編制園區產城融合建設規劃,投入7個多億,推動園區道路、水網等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全年引進億元以上項目175個,汽車零部件、裝備制造、紡織服裝、農產品加工四大主導產業占工業總產值80%以上,現代化產業園區建設加快形成。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全面提升三大都市圈發展能級,全面提升城市和產業發展集中度。襄州區將對標要求,堅持城鎮和產業集中高質量發展思路不動搖,努力做強主導產業、做優城鎮功能,為襄陽都市圈建設多作貢獻。
補鏈強鏈
協同發展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我省集中精力打好產業轉型攻堅戰,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構建。產業升級步伐加快,生命健康等產業加快發展。
過去一年,面對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和交織疊加的風險挑戰,全省上下共同努力,全年主要目標任務高質量完成,“光芯屏端網”、汽車制造和大健康等產業發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目前,武鄂黃黃生物醫藥產業在區域基礎設施一體化、產業鏈協作分工等方面有基本的共識,但在通力協作,共同謀劃,打造世界級生物醫藥產業集群方面還需要實實在在推進。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統籌龍頭帶動和各揚所長,統籌硬件聯通和機制協同,著力構建優勢互補、協調聯動的區域發展格局。
要盡快優化布局,完善相關體制機制,推動重點領域補鏈強鏈,促進生物制藥領域武鄂黃黃協同創新發展。形成以武漢為核心,鄂州、黃石和黃岡互補協作的產業發展格局,強化產業鏈協作分工。
完善區域協同創新的政策體系,推動區域均衡發展。加強武鄂黃黃全產業鏈的統籌與規劃,深入挖掘不同產業鏈和創新鏈之間的聯系,加強資源和要素流動與整合。鼓勵企業通過提高產業鏈細分領域集中度和跨鏈融合度,整合資源,帶動產業鏈關鍵核心配套企業就近布局。
全面提高生物醫藥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水平。著力增強生物醫藥產業科技創新能力,深化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積極融入武鄂黃黃協同創新共同體,加強創新人才、應用人才培養,構建支持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一流創新生態鏈和創新生態環境。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為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溪 任勇 攝)
來源:湖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