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資訊 > 媒體宜都

    媒體宜都

    【三峽宜昌網】央媒看宜昌
    發布日期:2024-01-26 來源:三峽宜昌網 編輯:宜都融媒體

    近日

    《人民日報》《參考消息》

    《光明日報》《經濟日報》

    等主流媒體聚焦宜昌

    人民日報

    1月25日7版

    全文如下

    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

    2023年發電量超2760億千瓦時

    鄭家裕攝(影像中國)

    2023年,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發電量超276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34%,相當于節約標準煤約830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超2億噸,可滿足超2.9億人一年的生活用電需求。

    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由長江干流烏東德、白鶴灘、溪洛渡、向家壩、三峽和葛洲壩6座梯級電站共同構成,總裝機容量達7169.5萬千瓦,相當于3個三峽電站的裝機容量。圖為1月24日,正在穩健運行的三峽大壩和外送輸電線路。

    參考消息

    1月25日8版

    全文如下

    中國城市國際傳播優秀案例各具特色

    記者 武劍

    為給廣大中國城市提供更具參考性與借鑒性的國際傳播方向和思路,參考消息報社在啟動《中國城市海外影響力分析報告(2023)》定量部分研究的同時,聯合新華社新聞信息中心面向全國征集城市國際傳播案例,并擇優收入報告。

    征集結果顯示,越來越多的中國城市正成為國際傳播的積極踐行者,它們通過創新敘事及數字化賦能等多種方式,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為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貢獻力量。

    城市(區)特色傳播案例

    宜昌:“柔性策略”筑傳播新生態體系

    宜昌緊緊圍繞國家戰略布局,結合本地優勢資源,善用“柔性策略”,著力把國家路線方針政策具體化、具象化和故事化。同時,宜昌還通過搭建多層次國際傳播平臺、打造有地方特色的內容體系、建立復合型人才培養機制、構建國際傳播新生態體系四大舉措,成功帶動自身國際傳播新生態體系建設。

    光明日報

    1月25日10版

    全文如下

    1月24日,滬渝蓉高鐵武宜段鐘祥漢江特大橋317號主塔順利封頂。滬渝蓉高鐵是我國“八縱八橫”高鐵網沿江高鐵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武漢至宜昌段正線全長313公里。鐘祥漢江特大橋橫跨漢江,是滬渝蓉高鐵武宜段的關鍵控制性工程。圖為正在進行封頂混凝土澆筑作業的主塔。

    新華社記者 程敏攝

    1月24日5版

    全文如下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中國式現代化】

    點燃創新引擎 驅動綠色航運

    ——湖北宜昌以船舶能源革命

    助力長江大保護

    記者 王建宏 張銳

    通訊員 方齡皖 戴思雨 劉欣然

    峽江兩岸,草木蒼莽。三峽大壩不遠處,沙灣錨地靜水深流。不時,有離港輪船的尾槳在高峽平湖中卷起潔白的浪花,浮躍起太陽的金光。沒有轟鳴的馬達,沒有濃烈的柴油味兒,整個錨地靜悄悄地沐浴在冬日的暖陽里。自從實現岸電全覆蓋以來,三峽壩區港口徹底告別過去垃圾漂浮、油污四溢的臟亂景象。?

    湖北省宜昌市素以“三峽門戶”“川鄂咽喉”著稱。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宜昌考察時強調,要堅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工作的重要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從岸電實驗區到全流域推廣,從船舶受電改造到綠色新能源船舶智造……近年來,宜昌依托豐富的礦產和清潔能源資源優勢,以打造“電化長江”示范區引領船舶能源革命,加快建設長江大保護典范城市,推動中國內河航運綠色低碳發展。

    “長江三峽1”號游輪滿載游客飽覽兩壩一峽城市夜景。付蓓蓓


    國網宜昌供電公司岸電運維服務人員在秭歸港碼頭檢查岸電設備。肖藝九攝

    岸電“以電代油”全流域推廣

    一場寒潮過后,氣溫漸漸回升。秭歸縣茅坪鎮松樹坳村村民韓永祿,愜意地坐在門口曬太陽。冬季蓄水,江面幾與岸平,寬闊的水域中百余艘貨輪有序排列,輕漾著碧波?!耙郧翱刹皇沁@樣,柴油機日夜轟鳴,吵得腦子嗡嗡的?!表n永祿說,那時江面上泛著一層油花,船員隨手丟棄的生活垃圾隨波漂蕩。?

    宜昌作為三峽大壩和葛洲壩所在地,每年有近5萬艘次的船舶通過兩壩樞紐。船舶??科陂g使用柴油發電會造成空氣、噪聲污染,對生態環境承壓能力帶來一定挑戰。建設船舶靠港期間停用自身燃油發電系統、改用陸岸電網電源電力供應的“綠色岸電”,在這里顯得尤為迫切。?

    在國家關于港口岸電相關標準、規范尚未出臺時,宜昌就開始先行先試,多措并舉推進港口岸電試點建設。2015年4月1日,萬里長江上的第一批岸電設備誕生在沙灣錨地,共建成3個配電臺區,安裝自助式接電箱20臺,可同時為80艘船舶接入電源,實現了長江岸電“從0到1”的突破。從此,困擾松樹坳村民的柴油味和機器噪聲漸漸消失了。?

    2018年6月,國家電網公司會同交通運輸部、財政部、國家能源局、湖北省人民政府、三峽集團等建立政企合力的協同工作機制,重點建設三峽壩區岸電實驗區,推進長江流域岸電設施全覆蓋。2019年5月,三峽壩區岸電項目開始陸續投運。同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6部委向長江全流域推廣岸電宜昌示范樣板。

    針對三峽壩區復雜的水文條件和岸電需求,宜昌市創造性推出靠岸固定式、靠岸浮動式、離岸固定式、離岸浮動式、水上服務區綜合能源保障系統、船電寶充換電服務6種岸電供電模式,滿足各種水文條件、各種船舶類型、各種??糠绞降陌峨娦枨?。據介紹,目前宜昌沿江8個縣(市、區)67個碼頭建成168臺套岸電設施,岸電供電容量2.87萬千伏安。?

    1月4日,往返于宜昌與重慶之間的豪華游輪“總統八號”靜靜地泊在秭歸港,一根粗大的線纜連接在躉船的岸電設施上,為游輪提供源源不斷的電力?!敖由习峨娮钪苯拥男б婢褪枪澥×巳加?,同時噪聲小了、油污少了,游客的體驗感更好了?!贝L鄭強利稱,使用岸電不僅價格便宜,還清潔環保,保護了長江母親河,非常受船方歡迎?!澳壳?,在三峽壩上運營的37艘旅游客輪岸電標準接口改造完成率達100%?!币瞬L江三峽岸電運營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萬智勇介紹,貨運碼頭岸電使用率也在穩步提升。?

    為支撐岸電運營服務的保障能力,宜昌市成立了由國網湖北電力、三峽電能、國網電動汽車湖北公司等單位合資組成的宜昌長江三峽岸電運營服務有限公司,組建了專業化的港口岸電運營服務團隊;依托國網智慧車聯網平臺,自主研發投運了車船一體化岸電云網服務平臺,為港口、船舶提供統一結算、移動支付等便捷服務,為實現長江流域港口岸電互聯互通、信息共享等服務奠定了堅實基礎。?

    記者從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長江高質量發展看長航”新聞發布會獲悉,2023年長江經濟帶11?。ㄊ校┤甏笆褂冒峨娺_1.2億度,相當于節省燃油2.76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76萬噸。

    從綠色低碳向綠色零碳進發

    當大地被夜幕四圍,磨基山上華燈初上,乘“長江三峽1”號溯江而上,觀山勢,聽水聲,撫江風,成為不少游客來到宜昌打卡的首選。

    船行江上,游客一定能夠感受到“長江三峽1”號的別樣魅力——安靜、潔凈。全船可容納1300人,設計總長100米,上面配備了容量達7500千瓦時的船用動力電池,相當于上百輛純電動汽車的電池容量總和。其相關設備和系統的研發制造,填補了電動客船領域的多項技術空白?!叭绱舜笕萘康膭恿﹄姵赜糜趦群哟?,在國內尚屬首次?!遍L江游輪有限公司副經理劉軍介紹,與常規動力船舶相比,“長江三峽1”號大大降低了船舶對環境的影響。經過測算,該游輪一次充電可續航100公里,每年可替代燃油530噸,減少有害氣體排放1660噸。?

    近年來,宜昌圍繞船舶的大型化、標準化,特別是綠色化、智能化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全國首艘油氣雙燃料三峽船型示范船舶“帆盛102”號、全國首艘油氣電三能源混合動力船舶“理航渝建1”號、全國首艘LNG動力三峽船型示范船舶“長航貨運2”號……一批批綠色智能船型,相繼在宜昌建造下水。?

    兩岸猿聲啼不住,“氫舟”已過萬重山。2023年10月11日,在2023中國(宜昌)綠色能源發展大會上,由長江電力、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長江三峽通航管理局、中國船級社等單位共同研發建造的“三峽氫舟1”號下水首航,標志著氫燃料電池技術在內河船舶應用實現零的突破?!叭龒{氫舟1”號采用鋼鋁復合結構,使用氫燃料電池動力系統,續航里程可達200公里,交付后用于三峽庫區及三峽—葛洲壩兩壩間交通、巡查、應急等工作。據測算,相比傳統燃油動力,該系統預計每年可替代燃油103.16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43.67噸。

    從柴油到天然氣,從電能到氫能,宜昌正從綠色低碳向綠色零碳進發?!霸贚NG、液氨、甲醇、氫動力和以鋰電為主的電驅動技術不斷發展下,未來船舶中應用低碳、零碳動力的比例將會持續提升,長江綠色智能船舶技術將會更加成熟,同時也會更加注重環保和節能,這是未來航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蔽錆h理工大學首席教授吳衛國說。

    “電化長江”萬億元產業鏈啟航?

    長江大堤之上,駐足遠眺,橘紅色龍門吊沿著岸線向遠方伸展,一艘艘正在建造中的萬噸巨輪靜臥在造船平臺上,如群龍列陣翹首,等待著隨時遨游江海。這里是宜昌船舶工業園枝江基地,在不到3公里的長江岸線上集聚了9家造船企業。純電池動力船“長江三峽1”號就是由這里的鑫匯船廠建造并下水。

    地處長江黃金水道的重要運輸節點,宜昌造船業歷史悠久,在“電化長江”船舶修造、換電等產業鏈中處于核心位置。2023年3月,中國船舶七一九研究所、武漢理工大學等科研院所,在宜昌聯合成立國內首家綠色智能船舶研發工作室,重點突破純電動貨運船舶技術瓶頸。與此同時,寧德時代、楚能新能源、欣旺達東風、河北金力等新能源電池產業龍頭企業也先后重倉宜昌,已基本形成了涵蓋正負極材料、電解液、隔膜的新能源電池產業鏈閉環。?

    如今,宜昌在綠色智能船舶的設計、電芯、電控、建造、運營等領域,形成了既有龍頭、也有配套的完整產業鏈。宜昌有近40家造船企業、100余家航運公司,連續5年每年新建各類船舶超100艘,占湖北省總量的三成以上。按照規劃,到2026年年底,宜昌市綠色智能船舶制造產業鏈總產值將達500億元,打造2到3個百億元級園區,綠色智能船舶年建造量超300艘。?

    作為國內大循環運輸主軸,長江的物流成本優勢和大運量的能力優勢將得到自改革開放以來前所未有的大釋放?!叭欢鴳摽吹?,在長江流域,電動船舶的滲透率目前仍然不到1%,萬億元市場空間仍然有待有識之士和有為之企業支撐,‘電化長江’任重道遠?!遍L江電力總經理、黨委副書記張星燎說。在國家發展改革委綜合運輸研究所所長汪鳴看來,“電化長江”不僅要實現船舶能源的綠色轉型,更要站在現代產業鏈、供應鏈協同層面來推動,將其作為培育長江新能源船舶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戰略機遇,并使其成為整個長江經濟帶的統一行動。

    【專家視點】

    抓住機遇推動新能源船舶發展

    作者:裴志勇

    系武漢理工大學船舶郵輪中心主任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孕育了中華文明。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內河水運大國。我國內河航道通航里程12.8萬公里,年水運貨量約86億噸,其中長江干線貨運量超過30億噸,連續十余年位居內河航運世界第一。

    內河航運蓬勃發展,但超過90%的內河船舶仍使用柴油動力,排放的二氧化碳、硫氧化物等氣體對流域生物及沿線環境造成了破壞。學界一直在探索長江大保護前提下把全流域打造成黃金水道的發展路徑,構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長江經濟帶。

    航運需求與全球經濟增長周期緊密相關,船舶行業呈現強周期性。當前,我國船舶制造行業節能減排力度持續加大,船舶行業綠色轉型升級正穩步推進。隨著環保理念的不斷深化,我國船舶制造行業逐漸形成低碳及無碳化的發展趨勢,助力船舶產業開啟新一輪上行周期。目前,我國造船業處于國際領先地位,修建造市場份額穩居世界第一,三大造船指標呈現穩步增長態勢。

    宜昌地處長江咽喉樞紐,是長江中上游最重要的船舶建造集聚區,發展新能源船舶的資源稟賦得天獨厚。聚焦“電化長江”,宜昌把握機遇,搶占綠色船舶新賽道,新能源船舶制造占比超30%。在國家“雙碳”戰略目標的指引下,宜昌推動建設綠色智能船舶產業園、新能源船舶電控系統產業集群生產基地,穩步推動內河新能源船舶發展。宜昌的新能源船舶轉型發展,對長江大保護及黃金水道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為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五部委發布的“關于加快內河船舶綠色智能發展的實施意見”提供了典型應用方案。

    目前,隨著高等級航道“四縱四橫”建設的推進,以節能、環保、經濟、高效為特征的內河新能源船舶迎來了絕好的發展機遇。構筑以內河航運為骨干,鐵水聯運、公水聯運的高效立體交通網絡,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交通運輸體系支撐,還需開展如下工作:

    一是系統研究內河新能源船舶關鍵技術,攻克淺水阻力、復雜環境操縱性、結構輕量化、高效制造等領域的關鍵技術難題,以新船型、新技術、新模式、新工藝等“四新”理念,推動內河新能源船舶朝著大型化、綠色化、智能化、標準化的“四化”方向發展。

    二是聚焦典型應用場景,依托長江、西江、淮河、黑龍江等豐富資源稟賦,深耕新能源船舶技術和動力系統研發,爭當世界新能源船舶的標準制定者、技術創造者和示范引領者,打造內河新能源船舶全產業鏈。

    三是持續推動內河新能源船舶政、產、學、金、研、用融合發展,培育壯大產業,培養高水平人才,讓傳統的內河航運業在新時代煥發出蓬勃生機。

    【一線講述】

    岸電,守護一江清水

    講述人:李興衡

    國網宜昌供電公司岸電運維服務負責人

    我是生活在壩區庫首的宜昌秭歸人,見證了三峽工程的建設和發展,也曾深深被待閘船舶帶來的污染所困擾。

    那時的秭歸港,每天有幾百艘船舶等待過閘,其間船上用電都靠燃燒柴油。巨大的轟鳴老遠就能聽到,我們在港口工作,對話只能靠吼。滾滾濃煙籠罩整個港口,刺鼻的油煙味經久不散。方圓幾百米內晾曬的衣服、被子總是黏著一層黑色的粉末和油污。

    煙熏“萬仞山”,油浮“千丈水”。這樣的環境別說游客不愿意來,就連本地人也看不下去。燃燒柴油造成的噪聲高、排放高、費用高的“三高”問題已經火燒眉毛。

    2015年1月,我們有了用岸電代替柴油的念頭。到船上走訪時,船方都說,只要規范、實用,肯定愿意用。不承想,設備到位后,求著他們都不用。當時,“岸電”還是個新鮮詞。由于最初岸電用的是螺絲固定、接線鼻子壓接等較為原始的連接方法,操作起來費時費力,繳費、開發票又多一道手續。為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在岸電技術、規劃建設、宣傳推介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岸電推廣始終舉步維艱。

    隨著“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理念深入人心,岸電技術的突破,使“以電代油”真正開始全面鋪開。三峽壩區豐枯水期水位落差高達30米、江心錨地供電距離遠等問題,一度困擾著我們。2018年,我們創新研發的十千伏電纜收放技術,實現了隨水位變化自動收放纜線。我們還研發了“船電寶”——躉船,它就像一個巨型的“充電寶”,可以行駛到江心為船舶供電,最多可同時為12艘大型游輪提供基本生活用電。

    按理說,岸電全港覆蓋、供應充盈,推廣使用應該就沒問題了。但一些船舶卻只能“望電興嘆”。原來,河南、江蘇等地船舶多采用63A受電接口,與湖北安裝的125A插座不能兼容?!绑H唇不對馬嘴”,使岸電使用卡在了最后幾厘米。為此,我們對岸電樁接插件做了兼容性改造,推出了轉接裝置“三件套”——外置轉接箱、岸電樁箱體內置63A插座、外置轉接頭,可適配各種接口,實現即插即用。同時,我們還將岸電系統接入國網“岸電云網”平臺,實現供電、計量、繳費一體化智能服務。只需掃一掃,便可輕松、快捷使用岸電。

    6種岸電供電系統、14項創新專用設備、十余項專利技術……岸電服務逐步實現全面升級?!敖叞矀€船電寶,船靠宜昌掃一掃”成為客貨船舶宜昌待閘期間的首選,碼頭的岸電樁成了“香餑餑”。

    江水清了,江上靜了,江豚回來了。港口的船舶與青山綠水相映成趣,各地游客慕名而來。作為長江邊長大的孩子,我和我的同事將繼續做好岸電服務,守護一江清水,為綠色長江新畫卷添一抹彩。(記者王建宏、張銳 通訊員李治飛、戴思雨采訪整理)

    經濟日報

    1月24日11版

    全文如下

    湖北宜都——

    深化“一件事一次辦”改革

    記者 董慶森 柳潔

    “原以為是‘大工程’,沒想到一天就辦成了?!闭勂鹪诤笔∫硕际虚_設分公司的經歷,河北共想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負責人郭東東這樣說。

    2022年,“宋城·三峽千古情”項目落戶宜都,這是湖北省首個大型旅游演藝項目。郭東東認為,宋城的落戶將帶來巨量客流,決定在宜都開設分店。開辦酒店涉及市場監管、衛健、文旅、城管執法等8個部門,他用一天時間就辦完了所有手續。

    近年來,宜都市以企業和公民個人“全生命周期”服務為主線,持續深化政務服務“一件事一次辦”改革,通過理順辦事流程,設立綜合服務窗口,推動“一窗通辦”,提高了辦事效率,降低了辦事成本。

    在宜都市政務服務大廳的醒目位置,一張“宜都市企業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樹狀示意圖”引人注目。涉企事項被分為市場準入、員工招聘、退出市場等6個部分,清晰標注著90項高頻辦理事項。在一張“公民個人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樹狀示意圖”上,標注的143項個人高頻辦理事項涉及出生、上學等各個階段。

    針對群眾反映的辦事流程繁瑣、重復提供資料等問題,2022年9月,宜都以“一件事一次辦”為主題場景,聚焦企業和公民個人全生命周期管理,將關聯事項進行融合,設計出“兩棵樹”。

    “不同生命周期,有不同的‘枝椏’,對應著相關部門,掃描二維碼,還可以詳細了解辦事流程及所需資料?!币硕际姓辗罩行木C合窗口業務負責人何亞亞說。

    宜都市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局長水源表示,“兩棵樹”是群眾辦事的“路線圖”。樹狀示意圖推出后,所有事項辦理環節縮減87%。

    目前,入駐宜都政務服務辦事大廳的共有37個市直部門?!巴苿愚k事提速,必須打破部門壁壘,實行‘一窗通辦’,實現從部門窗口到綜合窗口轉變?!彼凑f,綜合窗口也對工作人員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

    設置綜合窗口,意味著每個窗口需無差別受理多個部門的政務服務事項。宜都市委、市政府態度堅決:“只要有助于為群眾排憂解難,難度再大也要改?!痹谑∈邢嚓P部門的支持下,省級、市級相關部門給予賬號授權,辦事權限問題得以解決。

    “一線辦事能手輪流上臺講課,先學理論、再實操、最后考核?!彼凑f,經過長達半年的全業務培訓,歷經數百節專業課、數十次實踐考核,29名綜合窗口工作人員全部做到“一口清、一問知、一眼準、一手靈”。

    2023年2月,“一窗通辦”正式上線。原有的37個部門窗口被整合為22個綜合窗口,無差別受理32個部門1641個事項,政務服務事項可網辦率達到100%。

    “2022年,大廳排號總數近30萬個。2023年全年,排號數只有12萬個?!焙蝸唩啽硎?,群眾在窗口的平均等待時長,也從最高峰的19.6分鐘降至2.1分鐘。

    據統計,自“一窗通辦”運行以來,當地群眾辦事環節減少89%。全市總事項承諾時限較法定時限壓縮95.62%,即辦件占比達97.58%。良好的營商環境助推當地實現更好發展效果。2023年,宜都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140個,新開工億元項目132個,新增經營主體26964家,同比增長61.57%。

    中國新聞

    1月25日8-9版

    全文如下

    千里長江奔騰過 荊楚大地入畫來

    記者 馬芙蓉

    湖北地處長江中游,擁有1061公里長江岸線,是長江徑流里程最長省份,也是三峽工程壩區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所在地,肩負著“一江清水東流”和“一庫凈水北送”的特殊使命,生態地位舉足輕重。

    中共十八大以來,湖北堅決貫徹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開展長江大保護十大標志性戰役,持續實施高水平保護十大攻堅提升行動,長江生態環境發生轉折性變化,長江湖北段水質連續4年保持在Ⅱ類。

    “快看!江豚又來了!”2023年的一天,在長江武漢新洲雙柳段,環保志愿者用手機記錄下多頭江豚在水中嬉戲的身影。只見它們時而躍出水面,露出瓦灰圓潤的身軀;時而翻滾逐浪,掀起朵朵水花。

    河暢水清

    江豚逐浪成常態

    近年來,武漢新洲區環保志愿者在新洲雙柳段巡查時,多次看到不同體型的多個江豚群,最多時一次看見10頭江豚戲水覓食。

    事實上,不僅新洲雙柳段,長江武漢江夏金口段、沌口長江大橋附近、鸚鵡洲大橋附近,也頻繁發現江豚群體。而在2020年以前,長江武漢段已多年未見江豚身影。

    長江水質越來越好,江豚數量也越來越多。據2022年科考結果顯示,長江全流域江豚種群數量1249頭,與2017年科考相比,增加23.42%,這也是有監測記錄以來,長江江豚種群數量首次實現回升,其活動范圍也有較大幅度增加。

    不止江豚,長江湖北段生物多樣性也愈加豐富。據2022年10月公布的長江湖北段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結果,禁漁后,長江湖北宜昌中華鱘省級自然保護區和長江天鵝洲白鱀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魚類資源增加,個體規格增大。在神農架、巴東、宜昌和丹江口等地,發現多個魚類新物種和新記錄種。

    岸綠景美

    民眾暢享濱江樂趣

    散步、遛娃、打籃球、賞江景……一到傍晚,武漢楊泗港都市T臺,前往休閑的市民絡繹不絕。

    楊泗港都市T臺的前身,是始建于1959年的楊泗港貨運碼頭。隨著武漢長江工業岸線向生態岸線轉變,楊泗港迎來命運轉折——其貨運功能外遷至陽邏港,逐步淪為廢棄碼頭。后來,武漢啟動百里長江生態廊道項目,楊泗港再次搖身一變,成為城市熱門休閑地和“網紅打卡地”。

    放眼湖北,像楊泗港都市T臺這樣的濱江休閑場所還有很多。

    在宜昌,修復后煥然一新的長江岸線與濱江公園自然順接,形成綿延50里的城市濱江綠廊,吸引游人如織。

    在襄陽,集水土保持、空氣凈化、生態涵養、親水游憩、運動健身等功能于一體的魚梁洲中央生態公園,成為市民休閑度假的好去處。

    在黃石,昔日小碼頭林立、“臨江不見江”的長江岸線“改頭換面”,取而代之的是星羅棋布的生態公園……

    據介紹,在長江大保護過程中,為破解“臨江不見江”的尷尬局面,湖北累計取締長江干線和漢江干線各類碼頭1800多個,騰退岸線約150公里,長江岸灘岸線生態復綠面積逾850萬平方米。

    破解“化工圍江”

    產業實現綠色蝶變

    興發集團是精細磷化工企業,原地處興山縣香溪河畔。三峽蓄水后,企業搬遷至宜昌市猇亭區,并沿長江布局了部分生產裝置。

    從2016年開始,為保護長江,興發集團園區加快推進“關停、轉型、搬遷、治污、復綠”五大工程,騰退出950米長江岸線,并全部進行綠化;關閉所有長江排污口,投資建設污水處理再利用裝置,不讓一滴污水流入長江。

    興發集團的蝶變是湖北沿江化工企業轉型升級的縮影。

    在推進長江大保護過程中,湖北以壯士斷腕的勇氣破解“化工圍江”,累計關改搬轉沿江化工企業450余家,沿江1公里范圍內約120家化工企業全部“關改搬轉”,統籌推進一批涉及化工園區改造提升、化工企業搬遷改造升級項目,實現“搬新、搬高、搬綠、搬強”。

    開展民主監督

    集智聚力助推長江大保護

    長江生態環境持續變好的背后,離不開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民主監督作用。

    自2021年中央啟動各民主黨派中央、無黨派人士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民主監督工作以來,中共湖北省委一方面積極配合民革中央對口湖北開展專項民主監督工作,另一方面組織8個民主黨派省級組織分別對口2個至3個市州開展專項民主監督。

    8個民主黨派省級組織制定實施方案,成立領導小組,組建專家智囊團,每年深入基層開展專題調研,為長江大保護獻策獻力。

    民盟湖北省委會分別圍繞推進湖北總磷污染防控、推進恩施宜昌風光水儲一體化清潔能源建設、推進建立健全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等3個專題,每年對口宜昌、恩施開展兩次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民主監督調研。其中,關于總磷污染的建議被納入2022年初《湖北省磷石膏污染防治條例(草案)》立法工作。

    民建湖北省委會對口鄂州市、黃岡市開展監督調研三年來,搜集并反映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建議信息近百條,形成的《關于推進建立長江中游水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體系的建議》等成果被民建中央集體提案全文采用。

    農工黨湖北省委會圍繞磷石膏污染治理、生態流量保障、江河湖庫水系連通等工作深入研討、參加協商,監督調研成果有8篇被全國政協和湖北省政協列為提案,相關建議被采納,有的已出臺政策,有的開始落實項目……

    楚水清若空,遙將碧海通。在各界共同努力下,美麗長江煥發新的生機活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圖景,正在荊楚大地徐徐展開。

    (來源:三峽宜昌網)

    • 熱點推薦
    五月天精品视频|爱妺妺国产AV网站|老熟女五十路乱子交尾中出一区|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蜜桃|性色av极品无码专区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