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當陽市實驗小學教聯體長坂校區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三峽日報通訊員 朱若男 攝
當陽市東門小學教聯體學生參加宜昌市第三屆思維運動會比賽。 三峽日報通訊員 江麗華 攝
宜都市實驗小學教聯體城南校區黃金娥老師送教到賀炳炎紅軍小學。三峽日報通訊員 袁定蓉 攝
三峽日報全媒記者 黃春梅 鄭延 蔡昶
“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是2023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工作重點之一,也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題中應有之義。湖北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提出,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大力推動教聯體建設。
為破題而試點的教聯體建設正在宜昌全面推進,當陽、宜都已提前實現全覆蓋。教聯體給城鄉中小學帶來了哪些變化?能否有效破解農村教育的痛點?近日,記者深入當陽、宜都多所學校進行調研采訪。
辦好“家門口”的每一所學校
痛點:農村學生上學距離遠、花費大,低齡寄宿缺少父母陪伴
破解之道:優質校與農村校、薄弱校攜手成長
2023年12月18日一大早,當陽市半月鎮的小餐館經營戶張雪蓮騎著踏板車,分分鐘就把女兒彭佳馨送到距家不足500米的當陽市實驗小學教聯體半月小學門口。路上,女兒開心地說,這學期從城里來的英語老師年輕漂亮,發音準,自己越來越喜歡英語了。張雪蓮聽了,心里很是欣慰。
兩年前,小佳馨上三年級時,班上就有學生陸續轉到縣城的優質學校去了。為了讓女兒也享受優質的教育,張雪蓮和丈夫“下狠心”要讓女兒進縣城的學校。
把女兒送進縣城學校后,她卻因不適應住宿生活,經常晚上打電話給家里,哭鬧著要回家。無奈之下,四年級下學期又把孩子轉回了原來的學校。幸運的是,半月小學在去年被納入當陽市實驗小學教聯體后,學校越辦越好了。
像小佳馨這種情況,不僅在農村學校較為普遍,在城郊學校也一定程度存在。
當陽市實驗小學教聯體環南校區的前身是原新民村新民小學,之前由于校舍陳舊、生源流失、師資短缺,周邊不少家長舍近求遠把孩子送到優質校。耿若曦就是其中一個。小若曦上小學一年級時,父母把她送到距家較遠的一所學校,每天6點鐘起床,然后坐1小時左右的校車,課還沒上就已疲憊不堪。
一年后,家門口的新民小學成了當陽市實驗小學教聯體環南校區,校園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老師也都是從優質校來的??吹竭@些變化,小若曦的父母又把孩子轉了回來?!懊刻炜梢远嗨?小時,7點鐘起床,洗漱過早后出小區就是學校。孩子開心,我們也省心?!奔议L童珊珊告訴記者。
“孩子越小越需要父母的陪伴。把百姓家門口的學校辦好,更多孩子可以享受天倫之樂,擁有健康快樂的童年?!碑旉柺袑嶒炐W教聯體黨總支書記田春雷說,學校2016年探索集團化辦學,接管新民小學,2021年7月新建航空路校區,2022年成立教聯體之后,又先后將窯灣小學、半月小學、龍臺小學3所農村學校納入其中。教聯體的硬件、師資、教研等全面向農村校、薄弱校和新建校傾斜。2023年秋季開學,教聯體內的薄弱校、新校區回流學生達1175人。
“隨著以縣城為載體的就地城鎮化不斷發展,農村學校的自然生源會越來越少,且趨勢不可逆轉。但是,教育會一直堅守!”當陽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羅紅波表示,教育是民生之本,寄托了每個家庭對未來的期許,讓更多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既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切入點,也是落腳點。
目前,當陽市已實現義務教育階段教聯體全覆蓋,40所中小學組成了9個教聯體,優質中小學與農村校、薄弱校、新建校攜手成長。
努力讓每個孩子“上好學”
痛點:“城市擠,農村空”,城區“大班額”不斷涌現,農村“超小班”越來越多
破解之道:強力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曹玉春至今還記得,十年前她任教的學?!硕际性镤佇W面臨的困境。
那時,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民和郊區市民對優質教育的需要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家長想方設法把孩子送到城里讀書。
作為一所郊區校,2013年,十里鋪小學僅剩51名學生,一年級當年沒招到新生。10多名老師中,當年49歲的曹玉春是最年輕的。學校沒有專職的美術、音樂老師,她除了帶語文課,還帶全校的音樂課。學校舉步維艱,一度面臨停辦。
而同時期的宜都市實驗小學學生總數達到2919人,平均班額70人,生均占有教育資源嚴重不足。
一邊是規模小、位置偏的村辦小學沒人去,一邊是城區的“擇校熱”導致“大班額”愈演愈烈,如何系統性重塑區域義務教育資源配置,破解“城區擠、農村空”這一難題?
經過多次調研,宜都市委、市政府先后啟動集團化辦學改革和教聯體建設探索。宜都市實驗小學教育集團以本部為種子校,先后生長出2個新校區,2013年十里鋪校區建成,2019年城南校區建成。集團內部實行辦學理念、師資調配、經費管理、設施配備、管理制度、考核評價“六個統一”的運行模式。十里鋪校區逐步走出社會信任危機,恢復了健康發展的活力,辦學規模從51名學生增長到現在的208名。
2022年9月開學前,宜都市以城區高中階段學校、義務教育學校和教育集團、學前教育集團為牽頭校,農村學校為成員校,實行“1+N”形式結對共建,按學段“合并同類項”,綜合考慮地理位置遠近組建了12個教聯體,實現了城鄉全覆蓋。
十里鋪校區四年級學生武怡辰,2023年秋季學期從廣東回到宜都老家。經過一番考量,媽媽曾艷紅決定留在十里鋪校區上學?!昂⒆颖恍@里的農莊吸引了,非要在這里上學!”
曾艷紅說,女兒一至三年級都在廣東東莞上學?;貋矶潭處讉€月,她看到女兒“肉眼可見”的變化:回家主動做作業,字跡更工整,每天上學也很開心。
“因為這里以前是村辦小學,剛開始還是有顧慮的?!痹G紅說,最初擔心學校條件設施不夠好、轉學不能很快適應等,開學幾周后,顧慮就全打消了?!袄蠋熣J真負責,批改作業也很仔細,孩子學習習慣都變好了?!?/p>
“必須縮小教育的城鄉、區域、校際、群體差距。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更好滿足群眾在家門口‘上好學’的需要?!币硕际薪逃指本珠L姚明華說。
讓農村校和薄弱校成為“香餑餑”
痛點:城鄉教育差距大,彌合差距難度大,城里老師不愿下鄉
解決之道:改變教育評價機制,守護老師們的教育情懷
近年來,宜昌先后實施了城鄉教師結對交流、集團化辦學、教聯體建設等一系列推進教育均衡發展的措施,不斷把優質教育資源推向偏遠農村校和薄弱校。
城里老師來了,農村校和薄弱校就真的能好起來嗎?一輪交流短則一兩年、多則三五年,交流結束了,農村學校是否依舊孤零零立在村頭?
“成立教聯體后,這種現象從根本上改變了?!币硕际袑嶒炐W教育集團黨總支書記李昌洪說,在一個教聯體內,各校區和學校都是平等的,所有教師不再是某學校的老師,而是教聯體的老師?!敖y一這個認識后,城里老師到農村校和薄弱校就不再是‘支教’和‘付出’,而是本職工作?!?/p>
在宜都市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教聯體,越艱苦困難的崗位,越體現責任和擔當,越受到重視和獎勵。有了這個鮮明的評價導向,農村和薄弱校不再是“冷門坎”和“燙手山芋”。
在宜都市實驗小學教育集團十里鋪校區,18名老師,有12個都是近三年交流過來的。每個老師對學校、對孩子都傾注了滿滿的愛。這些愛潛移默化地熏陶和滋養著每一個孩子?!皬奈覀儗W校走出去的學生,都很自信、大方、陽光?!笔镤佇^執行校長方曉紅告訴記者。
在當陽市玉陽中學教聯體半月中學,有4名從城區交流過來的老師,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已經漸入佳境。英語老師陳繼瓊坦言,剛來的兩個月,與學生相處非常不適應,“城鄉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習慣、作息時間等都不一樣,以前的教案和方法在農村學校不完全管用?!彼械嚼Щ蠛兔悦?,后來經過與學生談心,逐漸調整教學方法和節奏,師生終于“同頻共振”了。
2023年12月14日晚自習后,陳繼瓊像往常一樣去查寢,發現一位同學的手指頭被劃傷了。當晚狂風暴雨,陳繼瓊打著傘到校外的藥店買來碘伏和棉簽,細心地為這名學生擦拭消毒。離開時,身后傳來一聲“陳媽”,一種從未有過的幸福感涌上她的心頭。
“3個多月的經歷,讓我得到了一次非凡的淬煉,體會到了農村學校教師的不容易,也深切感受到,越是艱苦的地方,越需要有一種教育情懷?!标惱^瓊感慨道。
“唯有教育情懷,才能真正彌合城鄉師生心里的距離,農村校和薄弱校才能真的好起來。在教聯體探索中,我們正努力守護老師們的教育情懷?!碑旉柺杏耜栔袑W教聯體黨總支書記陳光軍表示。
宜昌市教育局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各類教聯體140個,覆蓋學校476所,其中,義務教育學校教聯體占比達95.4%,優質教育資源的“同心圓”越畫越大,更多孩子將“在家門口上好學”。
記者手記
“聯”出一片新天地
曾經,地處偏遠郊區的鄉村小學在“進城熱”的潮流中舉步維艱,一度瀕臨停辦。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教育資源,家長們舍近求遠,都往城里的學?!皵D”,熱門學校班額一度超負荷。
一面是城鄉教育優質均衡、一體化發展的政策要求,一面是“大班額”“擇校熱”“城區擠、農村空”的現實難題,如何破局?
教聯體“共建、共贏、共享”的理念成為破局的突破口,它能夠做到優質資源不稀釋、薄弱學校有提高、整體水平大提升。
師資交流是教聯體“共生共榮、共同發展”的關鍵。支教老師把先進的教育理念、優秀的教育教學經驗帶到鄉鎮學校,教聯體內常態化開展交流輪崗、師徒結對、校際教研,以此化解大學校缺編和小學校結構性矛盾。
孩子們在菜園子里種菜、施肥,當起快樂的“小農夫”;鄉村學校孩子們大方自信地站上各種表演展示舞臺;城里教師管起了孩子的生活起居,也走進他們的心里……改變正在悄然發生著,“讓好學校就在老百姓的家門口”正在實現。(鄭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