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資訊 > 媒體宜都

    媒體宜都

    【湖北日報】流域治理 綠動楚天闊
    發布日期:2024-06-26 來源:湖北日報 編輯:宜都融媒體

    煙波浩渺的丹江口水庫。(視界網 劉昆 攝)


    武漢鸚鵡洲長江大橋下,人們在漢陽江灘水上樂園嬉水消暑,構成人水和諧的生動圖景。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朱熙勇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墨 胡弦

    “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引領湖北發展方位,也事關國家發展全局。

    四化同步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綠色低碳發展是一場發展觀的深刻革命,更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底色。

    以水為綱,山水共治,統籌保護與發展。湖北以流域之治推進四化同步發展,以“保護就是發展”為理念追求,在治水興水中走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題記

    7000年長江文明,與黃河文明共同推動了中華文明的起源,成為世界大河文明的重要一極。

    興水利,治水害,通漕運。歷代善治國者,均以治水為重。

    湖北是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立規之地”。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五次考察湖北并參加全國人大湖北代表團審議,賦予湖北“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的重大使命。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重心由東部沿海向內陸縱深推進,在中國式現代化與全國新發展格局中,湖北該如何引領、支撐中部地區整體崛起?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這道必答題,湖北又該如何作答,在綠色低碳中實現高水平保護與高質量發展?

    湖北是長江流經里程最長的省份。水是湖北最大的特點、最大的省情,也是最大的政治責任。

    治荊楚必先治水!

    牢記囑托,立足省情,勇毅探路。

    “以流域綜合治理為基礎推進四化同步發展”的湖北新發展觀,綠動荊楚,煥新三江千湖。

    保護與發展,在破立辯證中前行

    長江經濟帶覆蓋沿江11省市,人口和經濟比重超過全國的40%。

    這條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在為流域帶來財富與繁榮的同時,也在幾十年規模宏大的開發中不堪重負。

    興發集團黨委書記李國璋永遠忘不了2018年4月24日這一天——

    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湖北宜昌的長江岸邊,為長江經濟帶發展立規:“我強調長江經濟帶建設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不是說不要大的發展,而是首先立個規矩,把長江生態修復放在首位,保護好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不能搞破壞性開發?!?/p>

    保護與發展,如何既算好“生態賬”,又算好“經濟賬”?

    思路與出路,如何在快與慢、加與減、破與立、當下與長遠之間,辯證前行?

    加!不計成本。6年來,興發集團投入超過100億元推進綠色轉型,斥資12億元提升污水處理能力,不讓一滴工業污水入江。

    減!不講條件?!盎ご笸酢敝鲃硬鸪L江岸邊化工生產裝置32套,騰退復綠長江岸線900多米,不讓一寸生態綠地“留疤”。

    宜昌134家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皵嗤蟆标囃粗?,這個化工大市的經濟增速一度陡降至2.4%,在全省市州中排名墊底。

    轉型需要決心,更需要定力。

    咬住綠色發展不松勁——

    三年來,宜昌經濟總量在轉型蝶變中邁上5000億元臺階,用“清澈的GDP”向長江作答。

    守住綠水青山不動搖——

    三年來,湖北經濟總量在流域煥變中跨越5萬億元大關,讓綠色成為和諧發展的壯闊底色。

    治水之難,難在刮骨療毒、難在守住底線、難在統籌發展、難在久久為功。

    潛績與顯績之間,考驗的是政治擔當、治理思想,更是一方發展觀與政績觀。

    從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到全省加快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會議、再到全省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湖北實踐大會,荊山楚水間,一個聲音與信念始終堅定——

    “我們承擔著‘一江清水東流、一庫凈水北送’的政治責任,湖北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必須從流域綜合治理做起?!?/p>

    流域安全底線,就是綠色發展底線

    在中國式現代化湖北實踐中,以流域綜合治理為基礎統籌推進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位居湖北“五個以”實踐體系之首。

    建設國家水安全戰略保障區,是湖北建支點、明方位的“五個功能定位”之一。

    長江、漢江、清江三大水系,串起荊楚大小流域、三江千湖。

    全省僅5公里以上的河流,便有4228條,總長5.92萬公里。其中,100公里以上的河流達41條。

    從山林到田野,從城市到村莊,從生產到生活,密布的水網縱橫交錯。

    沒有流域安全,就沒有發展安全。

    狠抓三大流域治理、嚴守四大安全底線、推動四化同步發展——

    《湖北省流域綜合治理和統籌發展規劃綱要》,鎖定全省3個一級流域、16個二級流域,將安全管控的負面清單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正面清單,嚴控到每一條河流。

    清單背后,是湖北的有所為、有所不為。

    守住底線,首先是水安全和水環境安全。

    今年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十周年。水,是十堰天大的事。

    為了一庫凈水,丹江口庫區人民含淚斬斷培育了20多年的上百萬畝黃姜種植,百億水產養殖業全面退出。

    為了一庫凈水,十堰近年共拒絕了160多個環保不達標的投資項目,560多家高耗能、高污染企業關停轉產。

    4000多公里庫區岸線,步步是“高壓紅線”。

    1050平方公里庫區水域,滴滴都嚴防死守。

    凈水北送的十年,累計超640億立方米清水從丹江口水庫調出,自漢江一路向北,潤澤京津冀豫1億多人口。

    凈水北送的十年,庫區水質常年保持在Ⅱ類以上,全年186天達到Ⅰ類標準。這口“首都水井”,始終清澈如初。

    流域之痛,問題在水里,根子在岸上。

    磷礦開采與加工帶來的“三磷”污染問題,長期以來困擾著長江與漢江流域多個城市,也是威脅水環境安全最棘手、最突出的矛盾。

    地處漢江中游的鐘祥市,磷礦儲量5億噸,資源主要集中在漢江邊的胡集、雙河、磷礦3個鄉鎮。

    2018年,胡集鎮南泉河總磷含量超標17倍。高峰期,群眾一年環保投訴量80多起。

    環境污染嚴重影響了當地農產品銷售和招商引資,發展幾乎難以為繼。

    為解決南泉河總磷超標問題,胡集鎮淘汰落后產能132萬噸,短短17公里河流付出治水代價1億多元,歷時4年方換碧波重現。

    小鎮全年空氣優良天數,從過去的144天,逐步升至290天,“氣質”煥然一新。

    宜昌市夷陵區坐擁亞洲第二大磷礦區,探明磷礦儲量達26億噸,占全省儲量的34.5%,年設計開采能力近2000萬噸。

    但同時,這里也是三峽生態屏障保護區的核心區,是長江一級支流黃柏河的發源地和宜昌城區200萬人口的水源地。

    多年前,磷礦開采產生的廢水和堆場滲濾液滲漏,時常污染河流和地下水。挖空一座山,礦渣又堆出一座山,生態被兩頭破壞。

    為了“一江清水東流”,夷陵區關停拆除區內所有化工企業,從此禁止劃定化工園區。

    該區更將水質監測結果與磷礦開采配額“硬掛鉤”——水質不達標,礦山限采。

    如今的亞洲第二大磷礦區,礦山和礦企全面向綠色化、智慧化轉型。新生的黃柏河濕地,每年觀光旅游綜合收益達3500萬元。

    流域綜合治理,不能只抓保護與治理

    自夏商周開始,我國各歷史時期水治理的重點任務,隨著社會發展需求的不同而不同,水治理體制也隨之發生演變。

    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不能“就湖北談湖北”,而要把湖北工作放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去思考、謀劃和推進。

    無論從政治責任、國家戰略、內生發展,還是生態文明看流域之治,湖北都必須牢牢抓住“水”這一最大資源和要素,以“水”為綱統領全局,才能因地制宜做大做強核心優勢,探索出順應時代的發展路徑。

    但推進流域綜合治理,不能簡單理解為對生態環境的整治和保護,更不能只抓整治和保護。

    治理是手段,發展是目的。

    保護與發展,有三重不同境界。只有把保護與發展統籌起來,才能從整治與保護,走向“發展中保護、保護中發展”,最終實現第三重境界——“保護就是發展”。

    只有把生產、生活、生態統籌起來,使綠水青山成為生產要素,才能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武當山水間,走出“武當山”水——

    依托一庫凈水,十堰打出“武當山”中高端飲用水品牌,將“中國好水”賣向全國。

    6條水飲料生產線,全面投產后年產能預計達5000萬箱、創造產值10億元。

    丹江口庫區已成為農夫山泉、華潤怡寶、康師傅等一線水企必爭之地,十堰千億綠色食品飲料產業集群正臨江崛起。

    清江魚上岸,游出另一片天——

    鱘魚養殖是清江流域的特色產業。20多年前,宜都高壩洲庫區,密密麻麻的網箱養殖,讓清江生態一度失守。

    問題不出在魚身上,而在于發展方式。拆網箱不拆產業,清江鱘魚開啟“上岸之路”。如今,每天有超過1萬罐魚子醬,從宜都發往全國乃至歐美和中東的米其林餐廳。

    自然生態系統,本質上是一個整體。

    山水相連,河湖相通,生態功能相互支撐,流域污染也互相影響。

    推進流域綜合治理,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既要統籌規劃、也要規劃統籌,既要整體推進、又要重點突破。

    三峽(壩區)統籌發展與安全綜合試驗區規劃、丹江口庫區綠色可持續發展先行區規劃密集推進,成為我省重點地區綠色低碳發展的“探路者”與“試驗田”。

    荊州、荊門、咸寧、十堰、恩施,在全省率先啟動小流域綜合治理試點,以水系為脈絡,以問題為導向,探索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

    襄陽在鹽池河、岞峪河、八都河、后河等四河試點“小流域+”模式,探索生態美與產業綠的深度融合。

    武漢都市圈,41個縣(市、區)圍繞重點流域,分別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通順河下游,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將300萬元生態補償金交給上游仙桃,成為全省第一筆到位的長江一級支流跨市生態補償資金。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構成,也是生態文明的應有之義。

    在不斷加強的生態保護與修復中,湖北水鳥種群數量5年增長4.9倍,鳤魚、刀魚等稀有魚種重現長江。一度瀕臨滅絕的江豚,達到令人欣喜的1249頭,“長江的微笑”回來了。

    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互促中,新能源技術深入推動長江航運綠色發展,“湖北造”電動船舶核心動力系統市場占有率達62%,位居全國第一。

    江河萬古,不舍晝夜。

    每一條河流,都流淌著綠色發展的新湖北故事,在新時代的大河文明中,生生不息。

    (來源:湖北日報)

    • 熱點推薦
    五月天精品视频|爱妺妺国产AV网站|老熟女五十路乱子交尾中出一区|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蜜桃|性色av极品无码专区亚洲